查看原文
其他

王亚纯 | ​黄梅名人帅承瀛的故事

本编委 蕲黄文学 2022-12-28

▲李正阳题

黄梅乡下人读音不准,经常把帅姓帅字读成锡壶的锡字,把帅承瀛读成锡承瀛。


帅承瀛(1766一1840),字登士,号仙舟,原籍黄梅下新,出生于大河广文冲;乾隆四十八年(1783)湖北乡试中举人,嘉庆元年(1796)登一甲,第三名进士,授编修,嘉庆四年(1799)官迁国子监祭酒;嘉庆六年(1801一1808)先督广西山东学政,后授礼部待郎,再调工部,吏部;1810年授吏部侍郎,不久调刑部侍郎;1813年首次授钦差大臣;1815年,再次授钦差大臣,1821年授浙江巡抚;1830年改授湖广总督;1840年病死于黄梅,与妣潘氏合葬大河洪岭杨家畈。

以上都是史料记载的帅承瀛为官的正史。今天,笔者就扯聊哈帅府大人的黄梅地方流传的野史,虽是下里巴人的民间传说,但它却也饱含着地方文化的一种传承。故事从锡承瀛的父亲锡鱼佬讲起,锡家祖祖辈辈居住在黄梅下新,以打渔为生,锡老大人就长年挑鱼贩卖,从下新挑到大河的义丰县去卖,为什么有个义丰县呢?
传说在明末清初时,四祖山脚下的一天门至义丰那一片都有古城墙壁设县址,就叫义丰县。由于锡鱼佬长期穿梭于下新和义丰,人际关系都混得比较熟,都认识卖鱼的癞里头锡鱼佬,一二天没看见鱼佬过来,就觉得无腥味,常念叨;于是乎就鼓动锡鱼佬搬上来居住,一则方便我们买鱼,二则方便他自已经常半夜回家,减少些脚力;锡鱼佬觉得这样挺好,既然这个好地方能接纳我,那不是好事一桩吗,后来,便举家搬至到义丰县的邻村,相当现在的城郊,广文冲去落户了,这就有了后来帅承瀛出生于广文冲之说的缘由。从此,义丰县就长期有了锡鱼佬卖鱼的吆喝声。他为人勤奋,长年累月,肩挑背磨,一付渔担养全家,癞里头上经常戴顶破草帽,脚踏一双草鞋,无论寒暑,风里来,雨里往;而且他人缘挺好,很受周边的人们喜欢。话说在清朝时期,从下新湖区到义丰县有一条大路,可以走得了马车,在这条大路边的一个靠山脚下,住着一对老夫妻,搭了二间茅屋,屋前伸起了个草棚,摆上一张桌子,四条板凳,以卖茶谋生。这一来解决行人累了歇歇脚,二来解决来往生意人的口渴问题;锡鱼佬便在此来来往往,有时口了,累了都要到茶棚里喝碗茶,歇歇脚,休息会。

话说有一年冬天,快近年关,那天北风刺骨,雪花飘飘,此时路上行人稀少,这时,锡鱼佬卖完鱼回家,准备明天挑担好鱼去义丰县卖个好价钱,正准备说到茶棚去喝碗茶,坐下歇歇脚板,刚放下渔担,忽然听到阵阵的哭啼声,寻着哭声寻去,发现哭声来自茅草屋内传出来的,便摄手摄脚的走过去朝门缝一看,这一看不打紧,原来是茶铺的老俩口正在拴好绳索,准备上吊自尽。万分火急时刻,锡鱼佬抬起脚用力,哐啷一声,揣开了破门,寻问缘由,方得知俩老人一生无儿无女,老来生活无着落,又值寒冬,接近年关,家中无粮,没有办法,便想一死了之,不免伤心相拥而泣。锡鱼佬见状,急忙掏出怀中的破布袋,把近日卖鱼所赚取的铜钱或碎银全部赠送给他们,让他们买些粮食,安心过年,这样,通过施舍,救下了俩老人的性命。

寒来暑往,不觉又是多年的光阴,锡鱼佬一直往来于两地以卖鱼为生,有一年,天上又是大雪飘飘,恰好是大年三十,家家都在团年。茶铺里老俩口正做好年饭,眼见天已昏黑,正欲关门祭祖过年,关门之际,却听见某处传来有人在痛苦的呻吟声,于是,俩老人丢下年夜饭不吃,忙举着火把四处寻找,寻到路边,发现有个人卧在地上,旁边丢有一副渔担,待将火把一照,不由一惊,倒地的不是别人,正是昔日救他俩老性命的恩人一一锡渔佬。于是,连背带拖把他弄到家,放在床上,然后,生火喂汤;此时,锡鱼佬已不省人事,下半夜,便撒手人寰了。怎么办呢?黄梅风俗,死人是不能放在家里过年的,没办法,于是,老人便找来几个族人,便都纷纷拿锹拿锄头,想找块合适的地方把锡鱼佬埋了完事,等年后报官,再告知寻找家人。然而,此时到处雪茫茫的一片,到哪里找块合适的地来挖坑呢?正在到处寻找之际,发现山坡的背面的一块坡地上有六尺见方的一块地方,且热气腾腾,于是,大家七手八脚里挖好了坑,但俩老人家一穷二白,那有什么棺木呢,大家便出了个主意,用稻草把锡鱼佬裹着,抬到坑里草草地掩埋了。

在这里,说句题外话,按黄梅地方的迷信说法,说是一个道法很高的地理先生赶风水,这是一块被赶匿了的风水宝地,叫“饿牛出栏”,你说大雪纷飞,那有什么热气腾腾的地方呢?原来是神牛出栏,口中吐出的热气,饿着出栏,刚好看见一梱稻草,正好吃下去了。于是,老锡家就歪打正着地葬进了风水宝地。才有了后来的说法,帅家世代要出大人物,以至后来出了一位清朝殿中的黄梅探花帅承瀛,还有解放后的湖北省长帅启泰。当然,这是民间野史的说法,只是说说添点趣味而己。年后的第二天,卖茶老汉差人送信到老锡家,让家人去祭祀,可怜的老锡一家人在大年三十夜苦等一个通宵,却等来了这样一个不幸的消息。这真是应验了旧社会穷人家常说的那句口头禅:“那里死,那里埋,倒在阴沟里是棺材。

再说锡鱼佬原本一家有十口人,八个儿女如梯档一般,家里虽穷,但老锡还是有眼光,拿现在的话说,叫做用知识去改变命运;在八个儿女中,挑选了三伢送去读私塾,这老三也非常非常地聪慧,说话出口成章,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,深得潘先生的喜爱。
年后,老师突然发现喜爱的学生几天没有到学堂来读书,便生好奇,于是,抽空到老锡家去看看;这时三伢的娘哭泣地告诉先生锡鱼佬去死了,家里再无钱送伢读书的想法后,先生惋惜老锡的死去,更惋惜三伢这棵好苗子,从此糟蹋了。沉思良久后,便对三伢的娘说,伢目前年龄尚小,正是学习的好时机,不如我免去伢的学费钱粮,让伢跟我读书,我会倾其所学,把伢教出个人来,三伢与娘千恩万谢,叩首作揖。三伢从此废寢忘食,勤学苦读;别人家的孩子放学后,他一个人在学堂里读书,不回家吃饭,其实,先生心很清楚,他的得意门生是中午无饭可吃;后来就经常留他在家里吃饭,天长日久,他自已觉得不好意思,有时放学后,和同学一起溜走,跑到街上转一圈,在卖肉的肉凳边偷偷地用手摸把肉皮,再用手在嘴唇上擦擦,油光放亮,骗先生说回家吃过了饭。
光阴似箭,日月如梭,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此时真是博览群书,读遍了先生家的所有藏书,先生也是倾其所能,把肚子里的墨水全部倒给了得意门生,后来,他访遍黄梅周围的有名望的先生,去求学,渐渐学有小成,在十八岁那年的县试中,一考夺得了秀才之名,潘先生高兴不已,门生有出息了。

步入青春年少的三伢,此时出落得一表人才,白白净净的书生气,先生看在眼里,喜在心里,有心想把自已的大女儿许配给他,成全得意门生的一桩美满婚姻。在过去封建时代,都是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这桩婚姻更何况是先生的美意,无法推脱。过了两年后,三伢便送来了聘礼,选定良辰吉日完婚;转眼时止,良辰吉日,一顶花轿配着阵阵的唢呐声,好不热闹地来到了潘府的家门口。却说此时在闺房待嫁的大小姐在梳妆打扮好后,准备上花轿时,却手握剪刀,誓死不愿嫁给穷秀才,她对先生说,您如果硬要逼我嫁给那个穷光蛋的秀才,我这会就死给您看;先生吓得大惊,手足无措,急得在后厅直打转。

可怜先生一生无子,膝下只有二个女儿,大小姐性格内向,从不多言,且嫌贫爱富,其实先生的想法是,大小姐嫁给得意门生后,不管以后他发展的如何,做不上官太太,做个先生娘子也是受人尊敬的,总亏不到那里去;可大小姐不这样想,觉得嫁去后,自己和母親的命运没有什么两样。怎么办呢?总不能让大花轿空着抬回去吧,如果这样,我这老脸及得意门生的脸以后往那里搁呀。
就在这一筹莫展,进退两难之际,二小姐走到了父亲面前说:“爹爹,既然姐姐不愿出嫁,那我就顶替姐姐去嫁吧,古有花木兰代父从军,今有小女替父解难”。先生想后,也只有如此,才能两全其美了。然后,迅速给二小姐梳妆打扮,涂胭擦脂,鞭炮齐鸣后,送上了花轿。洞房花烛夜,人生少年时,当新郎新娘拜完堂进入洞房,新郎追不及待地掀开红盖头时,大吃一惊,怎么是你呀,平时在先生家读书来来往往的,大小姐、二小姐他都见过;先生明明许配给我的是大小姐,怎么此时拜完堂后却变成了二小姐呢?在新郎的追问下,新娘只好把这原曲如实地告诉了新郎,此时,新郎感激万分,夫妻二人言欢意浓。

从此以后,三伢更奋发勤读,头悬梁,锥刺股,一心要考取功名,皇天不负有心人,在后来的乾隆四十八年湖北的乡试中,考取了功名,中了举人;再后来,在嘉庆元年的皇榜殿试中,登一甲,中了进士,又考中了探花,再后来为妻子争得了诰命一品夫人之荣,尔后,回乡省亲,光宗耀祖。
再说那位大小姐,当时由于嫌贫爱富,后来先生把他许配给了当地一家境较殷实的人家,可是婚后,没过十几年的光阴,丈夫突患疾病,到处寻医抓药,不久后,将家中的银两花付一空,没几年,人去财空,由富人变成了穷人,往后的日子,仅靠帮人织布为生。一日,突然听见诰一品夫人妹妹到家来省亲,来看望姐姐,顿时羞愧不已,后悔莫及。妹妹到访后,赠送了两匹绸缎,还有些银两,让姐姐安心度日,以后有困难再接济。但是,自从大小姐见到妹妹后,终于恍恍惚惚,有一天竞在厨房的草堆边睡着了,人背时时,喝水都塞牙,诰一品夫人的到访,赠送的钱财让小偷盯上了,就在她睡熟的那会功夫,小偷竞将妹妹赠送的钱物并及她跟别人织好的两疋布一并偷走了。待她醒来后,望着空空的屋子,悲怒之下,竟解下了腰带,悬梁自尽了;这又应验了黄梅乡下人的老古话:“叫无福之女,不嫁有福之郎。

三伢就是大名鼎鼎的黄梅高中皇榜的帅承瀛,1815年授钦差大臣,1821年授浙江巡抚,1830年授湖广总督,帅老爷作官勤勉,爱民如子,在地方口碑极好,在朝庭深得同僚们的尊敬,在金銮殿上深得皇上的赞赏。
再说帅老爷的公子帅少爷,他却是个纨绔子弟,不求上进,吃喝玩乐样样俱全,除此之外,什么都不会做,终日提着鸟笼,吹着口哨,到处逛街,坐茶馆,入戏园,进酒肆;到四十多岁还没有取得半点功名。管家看见了直摇头,并规劝帅少爷收敛一点,说:“你瞧老爷这大年纪了,每天还要料理朝政,天天要起早去上朝,多辛苦呀,你没事就在府上坐坐,读读书也好嘛。”你瞧帅少爷怎么说:“您就是多管闲事,这就叫各安天命,老爷生来就是劳苦的命,他怎么能跟我比呢?我天生就是来享福的命,是前世修来的。”老管家听后不服气,瞅个机会把帅少爷的原话告诉了老爷,老爷大怒,立即差人将少爷唤于府堂之上,命其跪下,老爷怒道:“你可知罪,今天不跟我把话说清楚,老子就打肿你的狗嘴。

少爷不慌不忙地跪下道:“老爷大人请息怒,听儿子慢慢讲来,我是说过那话,但我讲的也是真话呀,并非诳语,这是父亲大人您平日教诲的呀。所谓命好与差,只不过是相比较而言,要论命好,除去皇亲国戚他们之外,这第二好的当然就算我好呀,别看您官当的大,真正比起命来却比我差远矣,不信,我俩今天比一比,我俩先比父亲,我父亲当朝一品,官至丞相。”帅老爷拈拈胡须,微微颌首。“而老爷您的父亲呢?不过下新的一鱼贩子,能比吗?”老爷一听火起,但很快就压下去了,只得默认。“二,我俩比儿,我儿子乃天子门生”老爷又轻轻点头,“而您老大人的儿,我,天生一个大草包,能比吗?”老爷听罢,仰天长叹,拂袖而去。
再聊聊帅老爷的孙子趣事,话说在帅老爷告假回乡替父母守灵柩的三年间,孙子在大河一处学馆读书,也是聪慧得不得了。有一年,阳春三四月间,到了插秧的季节,帅家便请了好多人来帮工;而帅老爷为官清廉,爱民如子,看见帮工的农夫起早床,下田就帮家里做工,于是,早上就买些早点送到田间地头给帮助扯秧的农夫们吃,帅老爷看见扯秧的农夫在扯好黄秧洗净后,用稻草梱好秧苗,一把一把地整齐的放在身后,突然吟出一联,上联:“草缠黄秧犹如父绑子”,然后笑对众人说,你们今天在干活的人,谁要是能对出下联,本官就奖励谁的一块银元。等帅老爷走后,大家你说一句,我说一句,都对不出工整的下联来。这时,恰好帅老爷的孙子放学回家,路过田头时,听见农夫们你一句,我一句地在吟什么诗,对什么联,于是,便问道,你们在聊什么呀?大家也就把老爷出的上联来考考这位学童,谁知帅老爷的孙子听了上联后,在田岸上来回踱了几个方步后,答曰:“有何难,下联:“竹篮藏笋好似母抱儿”。大家于是便记住了,等到回庄吃午饭时,向帅老爷答道:“上联:草缠黄秧犹如父绑子。下联:竹篮藏笋好似母抱儿。

帅老爷听后,未及细思,顿时脱口而出,“能对出此联者,将来不高中探花也要高中进士”。后来,帅老爷的俩孙子真的是一个中探花,一个中进士,据说有个孙子还在曾国藩的麾下任职了。黄梅乡里人常说有这句俚语,凡属当大官的人,不能乱说话,出口如圣令,说什么,就是什么,金口被封住了。
再后来,到了一八三几年,说帅承瀛帅大人告老还乡,在黄梅大河的一个小村子里度晚年,正史上说是殁于一八四0年,死后与潘夫人合葬在洪岭的杨家畈,葬在了一个叫“天鹅哺蛋”的风水宝地上。以上就是小编在农村听到黄梅后人讲的野史故事,谨为帅大人祖先往事所作为的述记,也作茶馀饭后的谈资,以不失黄梅人物之传记。辛丑年元月二十八日写于武汉注:本文有些情节是读叔叔王肇永的回忆录作补充的,在此并谢!

【作者简介】王亚纯,黄梅县大河镇王枫村人,热爱文学,喜欢读写,愿用真诚的笔,去织就生活五彩的光。

【链接】黄梅名人刘任涛跌16岁黄梅少年全身赤裸从10楼坠落 更揪心的是…阮耀华 | 同学一场情深深刘正 | 花中89届同学聚会
阮耀华 | 人品与文品
弘度 | 悲情流浪汉(七)
王学军 | 我的家乡
我给黄梅县委书记上书【投稿邮箱】1655281212@qq.com黄梅文史哲 编委会顾问:周慧  刘光天主编:李滨委员(以姓氏笔画为序):文战华、王汶柱、石阳艳、龙静、朱文霞、李九华、李凤清、严凤琴、周向春、柳景钢、桂林枫、桂文林、聂铁贞、涂向阳、梁文雄、黄赞煊、蔡群执行副主编:龙静  柳景钢联络部(以姓氏笔画为序):文战华、王汶柱、石阳艳、李九华、李凤清、严凤琴、周向春、桂林枫、桂文林、聂铁贞、涂向阳、梁文雄、黄赞煊、蔡群(负责人\聂铁贞)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